企业文化巨匠沙因说,“文化对一个团体而言,其意义就如同人格或性格之于个体。”简单说,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个性。
正如人格和性格指导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样,文化同样也通过团体的共有规范,指导和约束这一个团体成员的行为。
每个人的性格形成取决于人生经历的学习和累积,组织的文化也是在成员加入和创立新团体的历程中逐渐形成、构建和演进,即是由组织成员共享的经历而形成的关于“作甚正确”的配合认知。
在此我们强调三个重点:
第一个重点:共享的经历。也就是说一起扛过枪打过仗、经历过战火的洗礼,才会形成配合认知。没有共享的经历,不知道来龙去脉,就很难理解一些文化现象,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入的员工往往会感应自己与企业格格不入的原因。
第二个重点:作甚正确。就是一起打过仗还不算,必须得是打胜仗。只有这样,成员们才会确信“这样做是对的”,才会再次遵循这个看法或方法来做事情,重复的乐成会让成员们确认找到了“正确”的思考、感受和行为方法,也就是嗣魅这些思考、感受和行为看法被一致确信为能够为组织创立价值。
第三个重点:配合认知。通过不绝的强化,团队成员越来越少地感受到这些思考逻辑、看法的保存,而视其为禁止质疑的共识。这些共识被视为是“理所虽然”,今后酿成了团体自己的一部分。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新进入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思考、感受和体现。
企业文化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:
关于一个人而言,如果你了解了他的个性,你就会对他的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,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,甚至可以对他的行为作较为准确的预判。
关于组织而言也是如此,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些个部分欠好好干活而热衷于争斗,为什么这个企业不拿领导当干部,甚至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们要推进一场厘革,应该从哪里发力,会碰到的阻碍是什么。
关于新成员而言,其主要运动之一就是识别团体中运行的规范和共性认知,自己应该如何思考、感受和体现从而更快地融入到团体中去。如果无法做到,就会爆发担心和焦虑,感应被排斥。
关于领导者而言,如果他们对身处的文化不敏感,就会被这些规范和认知所挟持;反过来,理解和运用文化的能力,甚至能够摧毁某种被认为不再起作用的文化,建立更具适应性的文化,被视为领导力的最高体现。
因此,当我们准确理解了企业文化,就能够以相对容易的方法(例如创立共享经历的情境)来影响成员的行为体现,提倡厘革,连续演进更具适应性的企业文化,这可谓治理的有效杠杆。
扫一扫
关注我们
地点:北京市向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
邮编:100101
联系电话:010-84108866(总机)
业务咨询:400-093-2688(免话费直拨)